第40章《教学反思》(三)-《海风吻过讲台》
第(2/3)页
他疲惫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亮光。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几分沉凝的力量:“……你说得对。” 他重新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目光落在那些高频错误类型和反思疑问上,手指点着“计算粗心”那一项,“课堂节奏或许不是主因,但……学生的专注力确实需要持续训练。我可能……过于追求思维量,忽略了基础计算的‘肌肉记忆’巩固?”
他的思路开始重新聚焦,回到了教学本身这个他能掌控的领域:“还有审题失误……你刚才提到‘圈关键词’专项练习?这个想法很好!系统化的读题训练,确实有必要。” 他又指向“概念混淆”,“实例对比……也许可以设计得更具冲突性?比如,故意展示一个容易混淆的错误解法,让学生来‘找茬’?”
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新的想法。那些被举报信和恐惧暂时压下的教学热情,在黄诗娴的肯定和共同探讨下,如同地底顽强的小草,再次破土而出,汲取着微弱的养分,努力向上生长。他开始制定具体的“微调”方案:
1.“一分钟闪电计算”:每节课开始或知识点衔接时,插入1分钟极短的口算或基础概念判断题(心算或极简笔答),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巩固计算“肌肉记忆”和核心概念。
2.“火眼金睛”审题训练:每周固定一至两次专项练习,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强制用不同符号圈出“已知条件”“求解问题”“关键陷阱词”(如“估算”“至少”“最多”等),培养结构化读题习惯。
3.“找茬大师”概念辨析:针对易混淆知识点(如周长与面积公式、不同图形特征),设计包含典型错误的例题或对比图,让学生扮演“找茬大师”,指出错误并说明正确理由,在冲突中强化理解。
4.“错题银行”升级反馈:批改“错题银行”记录时,针对不同错误类型(计算/概念/审题),增加简短但指向性明确的个性化评语或改进建议(如“细心!”“公式再记牢!”“圈关键词了吗?”),并定期进行同类错题归集小测。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越来越快,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沉浸在教学研究中的武老师。黄诗娴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或者补充一两个细节建议(如“一分钟闪电计算”可以用答题卡快速统计正确率,即时反馈)。两人靠得很近,头几乎要碰到一起,共同在笔记本上勾画着方案的雏形。窗外,不知何时飘来大片的乌云,天色迅速暗沉下来,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雨似乎即将倾盆而下。办公室里的光线也变得昏暗,只有两人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稳定的白光,将两人专注讨论的身影投在桌面上,形成一片紧密相连的剪影。
这份在巨大危机阴影下强行挤出的、关于教学细节的专注探讨,像暴风雨来临前短暂而珍贵的宁静港湾。它无法驱散头顶的乌云,却给了他们片刻喘息和并肩作战的勇气。
就在武修文刚把几条“微调”方案要点在笔记本上整理清楚,黄诗娴也正仔细抄录一份时,办公室的门被“砰”的一声撞开了!
郑松珍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手里还拎着刚从小卖部买回来的零食。她脸上惯常的八卦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焦急、愤怒和难以置信的夸张表情。
“我的天!诗娴!武老师!你们还在这儿研究教学呢?!” 郑松珍的声音又尖又急,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打破了办公室内那点难得的宁静,“出大事了!你们知道现在外面都传成什么样了吗?!”
她几步冲到两人桌前,也顾不上梁文昌和赵皓星投来的复杂目光,压低声音,却又足以让办公室里每个人都隐隐听到:
“都在传!说武老师你……你被实名举报生活作风有问题!和诗娴……那个……关系不正当!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还说教育局明天就要找你谈话,搞不好要停职!” 她喘了口气,眼神惊恐地在武修文和黄诗娴之间扫视,“还有人说……说昨晚活动,你们在海滩上……行为不检点,被人拍了照片!都传到网上了!我的老天爷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