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教学反思》(四)-《海风吻过讲台》


    第(3/3)页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知道了它的特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如何计算这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它的体积。”林方琼的语速不快,咬字清晰,带着一种老教师特有的从容。她没有急于推导公式,而是先拿出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和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容器。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容器。这个,是圆柱形的。这个,是长方体的。”她将两个容器举高,确保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它们的底面积,是一样大的,高度,也是一样高的。那么,它们能装的水,会不会一样多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她开始慢条斯理地演示:先往长方体容器里倒满水,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水倒入圆柱形容器里。水,刚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

    “看到了吗?”林方琼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引导,“水,刚好倒满。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们装的水一样多!” 有学生回答。

    “对!体积相等!”林方琼满意地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V柱 = V长】。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学过,是……”

    “底面积 × 高!” 学生们齐声回答。

    “所以,圆柱的体积……”林方琼拉长了语调,目光扫视全班。

    “也是底面积 × 高!” 学生们顺利地推导出了结论。

    林方琼笑了:“非常棒!所以,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V = S底 × h。”

    整个过程,步骤清晰,演示直观,节奏……非常非常慢。慢到武修文甚至觉得有些……拖沓。一个公式的推导,用了将近十五分钟。后面的例题讲解,也是按部就班,先读题,再分析,再套公式,再计算,一步步板书,确保每个环节都清晰无误。提问环节,也多是针对基础概念和公式套用的确认式提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