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忽必烈问炮-《靖天下》


    第(2/3)页

    这就是蒙古人对有学问的人敬佩。

    儒生都觉得蒙古人践踏典籍,有辱斯文。却不知道,蒙古人是最实际的。但凡是学问,都看有没用?

    什么是儒生性理之学?看不见摸不着?忽必烈对这种学问的尊重,仅仅是为了统治需要。说要杀人的时候,根本不在乎。

    而对郭守敬可不一样。

    因为郭守敬的学问,是看的见摸得早的。

    郭守敬的才华在水利上已经完全呈现了。天下治水之人,无不甘拜下风。

    河道被郭守敬一整治,能灌溉,能多打粮食,能通航。这是实实在在的本事。

    历法被郭守敬主持修订,就是准。吻合天象。

    甚至工程技术上,忽必烈也感叹:“巧思过人,无人能及。”

    什么是学问?

    不是读了几本书。

    而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他能想到,别人不敢想的东西,他不仅仅能想到,而且能做到。

    其实,郭守敬的才华,不仅仅是在天文与水利上。

    之所以,在这方面成就惊人。只是大元朝廷,让郭守敬主持这方面的事务而已。

    甚至郭守将在工程技术上,也没有多下功夫,不过是为了观测天象,觉得宋金的东西,缪误多多,自己设计搞出来一套,就成为中国天文史上的瑰宝。

    在忽必烈看来,郭守敬这样的是真学问。很多所谓的儒生都是假学问,只会耍嘴皮子。

    对有学问的人,忽必烈还是很尊重的。

    “陛下。”郭守敬想清楚了。“臣没有去过贵州,但听师长说过,此地山高地险,很多地方马不能并骑。不要说火炮,动辄百斤千斤。制造一门火炮,不难。难得是,这么多门运输到战场上,如果按臣所制造的。百门火炮,最少需要一两万人来运输才行。”

    “是以,臣也想不通。虞醒是如何做到的。”

    “不过,请陛下放心。给臣时间,臣一定能做出来的。”

    “只是,陛下如果急着要。那最好有一个样品。”

    郭守敬乃是紫金山学派之一。

    所谓紫金山学派,就是邢台紫金山。

    金末战乱,很多文学学士避祸紫金山上,以刘秉忠为首,郭守敬与他父亲也在。刘秉忠不是郭守敬的老师。但是称之一句师长,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忽必烈开幕府时候,招募大量汉人谋士,刘秉忠脱颖而出,后来跟随跟随忽必烈去过云南。

    是忽必烈最信任的臣子之一。

    而今刘秉忠已经去世数年了。

    此刻让忽必烈又重新想起刘秉忠,不由有些感叹。

    他看向阿术。

    阿术自然明白忽必烈的想法。

    这东西太重要了,纵然信任郭守敬,也不能将所有喜欢放在郭守敬一个人身上。

    作为一员名将,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虞醒这种打法带来的威胁。云南有的,大元朝一定要有。

    只是他更知道,这一件事情有多难。

    恐怕有无端战死很多将士。

    所以,要他替陛下说。

    阿术沉默片刻:“陛下,臣以为,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应该弄来一门。”

    忽必烈微微点头:“郭守敬。”

    “臣在。”

    “你卸任太史令,将手头的事情交给别人来做。就任工部侍郎提举大都炮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