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贺履摇头苦笑,再三叹道: “我大贺部族人大多在蜀中,为父唯有固守,别无选择。” 大贺楚材压低了声音,整个人因为过于兴奋而微微颤抖着: “若真是无可奈何,孩儿便不来见父亲了,索性扮作汉人,等着朝廷开科取士,一心为大汉效力便是。” “嗯??” 大贺履自动忽略了后面的话,毕竟大贺楚材前面说的,好像还真有可行性。 他不能投汉,儿子可以啊! 他这个儿子,自幼就精通汉话,通读儒家典籍,平日也更喜欢和汉人往来。 可以说,是个标标准准的汉人,真要去了大汉治下参与科举,再入朝廷,以其才能,只要不暴露出身,说不定还真能混个一官半职。 “父亲。” “啊?” 大贺楚材侧身上前,低声问道。 “汝南郡中已有乱军出现,父亲以为,蒲前部依然会按兵不动吗?” 大贺履晃了晃脑袋,赶忙从大胆的想法中,回过神来。 “你的意思是” 大贺楚材道: “汝南郡中的乱军,已经与汉军取得联络。” “等到汉军收复荆州全境之后,必然会全力进兵汝南郡,与乱军汇合。” “毕竟,这是天底下第一支响应北伐的兵马,汉军必然会力保。” “蒲前部不会坐视不理,只怕如今已经在想方设法,在汉军与蒲前部接壤之前,平灭乱军。” 大贺履霍然抬头,望着大贺楚材。 他能驻守一方,自然有其精明之处,一眼就能看出大贺楚材的意思。 蒲前部治下的州郡之中,有叛军,并且已经和汉军取得了联络。 那么不难看出,汉军下一步的做法。 如此一来,蒲前部就可以作为外援。 只是大贺履还有些犹豫,毕竟在汉军北伐之前,他作为襄阳郡守的第一要务,是提防蒲前部动兵. 双方可不是乞颜思烈生前时的一家人啊! “你想引蒲前部为外援?” 大贺楚材点头道: “不错!” “蒲前部与我石周曷部,都是东胡八部之一,既然都是东胡人,为何要尔虞我诈?” “都为汉军北伐所累,为何不能合力一处?” 大贺履沉默了。 儿子说的,依然没错。 有蒲前部的支援,襄阳城,乃至整个襄阳郡,肯定能撑的更久一些。 毕竟从兖州中原之地,支援荆北,比蜀中支援荆北,容易得多。 汉军也不太可能,轻松夺取宛城、新野这些重镇之地,少说又能拖延一阵子。 最后哪怕荆北守不住了,后路也更多,可以北逃入中原,而不是只能往西回蜀中,等着被汉军包饺子。 多少又能苟一些时日。 而且蒲前部比石周曷部国力强出不少,再怎么说都是东胡八部,石周曷部也不会因为大贺履北逃了,对大贺部动手。 毕竟石周曷阿虎只是残暴,不是傻,想对付如日中天的大汉,只怕只能想方设法,让东胡八部重新合力为一。 大贺楚材,其实也是这个想法,一旦大贺履能和蒲前部能开个好头,后续的合纵连横,也会容易得多。 但.千难万难。 不然也不至于,在贾无忌封王之后,东胡八部就开始不断内斗,甚至大打出手,给了大汉北伐的机会。 大贺履思索再三,摇了摇头,道: “蒲前部不一定会参与其中。” “虽说汝南郡有乱军,但只要在汉军攻取新野、宛城之前平乱,想来还是安全的。” “蒲前部不会轻易对大汉动兵,而汉军如今再怎么能打,兵马终究有限,对付石周曷部、乞颜部两部,已经是极限。” “也不会轻易去招惹蒲前部。” “纵然蒲前部无法在短期内平定乱军,也可以试着将乱军往荆北驱赶。” “割地。” 大贺楚材直勾勾瞪着自家老爹: “将襄阳郡除了襄阳城之外的城池,全部交予蒲前部。” “吃到嘴里的东西,可就没那么容易吐出来了。” 大贺履轻敲桌案,他也是个敢想敢做,有决断的人物。 大贺楚材分析局势,对于与蒲前部的心思算计,精辟入理,这一番话语,毫无疑问,给了他一个全新的思路。 蒲前部不会和汉军拼命的原因,在于双方目前还没接壤。 虽说汝南郡有叛军,但依然没有太大的利益纠葛。 而如果手握襄阳郡,蒲前部是有可能力抗汉军的。 毕竟襄阳郡真的很肥,是整个荆州的精华所在。 如此一来,再加上石周曷部与乞颜部使力,相当于汉军同时得应付三个部族,并不容易。 想要在抗汉中取胜,可能依旧有些难度,但只是拖延时间,延缓汉军北伐的脚步,还是有办法的。 有了时间,有了合作的基础,那么东胡八部,就极有可能在此归为一统。 大贺履的目光再次移向大贺楚材: “你暗中投靠了蒲前部?” 不过他也清楚,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既得利益者,不会是石周曷部。 毕竟石周曷部仍旧丢了荆州,至多转移了矛盾,让汉军不会再入蜀中。 得利最大的,显然就是白白得了一郡,又有了合作基础,整合东胡的蒲前部。 自家孩儿素有才名,而且不是石周曷部本部的族人,蒲前部派人来招揽,也很正常。 “蒲前部?” 大贺楚材哑然失笑,低头道: “孩儿虽不成器,但区区一个蒲前部,还不足以让孩儿为他卖命。” 他神态之中,虽然带着久治儒经的文雅,但骨子中,却透着一股骄傲。 大贺履摇头,儿子的才能早已在他之上,如今已是有些看不透了。 不过从大贺楚材所说的话来看,即便没有投靠蒲前部,只怕也早已不是石周曷部的人了。 总不至于直接投靠了大汉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