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绸缪-《韩娱夙缘》
第(2/3)页
安泰民连声道:“一定一定!”
送他到门口,安泰民摆摆手道:“殷医生,留步!”又鞠躬道:“殷医生,再见!”
我同样回躬:“安先生,您路上小心,再见!”
目送他的车里去,我才微微叹气,安泰民这个性和我的个性,如果没有安公子的插曲,按说即使不能成为朋友,应当也能好好相处。可是梁子已经结下,虽然脸上亲热着,怕是不会这么简单事情就会了了,还得做一手准备,早早谋划着啊!
有时候,由不得你不感叹中国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群聪明、勤劳、善良、勇敢的人,总是能很好的融入各个环境、各个国家,而在韩国也有孔氏的一条支脉,而孔氏后裔如何远走韩国,则要追溯到七百多年前。
话说当年,经过耗时三十年的六次战争,蒙古攻占高丽。为了便于统治,高丽国王的儿子被留在中国做人质。及至元顺帝时代,开始采取联姻的怀柔政策,1349年,元顺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留在中国做人质的高丽王子。
第二年,高丽国王去世,元朝将高丽王子遣送回国登基即位。在陪同公主去高丽的队伍中,就有一位翰林院大学士,姓孔,名昭,为孔子第五十四代孙。
孔昭至高丽,入选国学,位列八学士之一,因避讳,改名孔绍,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其后代名人辈出,蔚为望族。
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对孔氏家族的优待上即可见一斑:李朝正宗十六年(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命本国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孔氏族人读书,要录取名学校,平民百姓免除杂役,凡孔氏族人做奴做婢者,一律解除奴婢身份,甚至罪犯也不在杖囚之列,并且仿中国衍圣公制度给孔氏以世爵。
由于这一系列的优渥政策,孔氏族人在韩国繁衍很快,到如今,这一支孔氏族人,已经发展到七万多人,且名人辈出。近代以降,原朝鲜政务院总理孔镇泰、韩国外务省长官孔鲁明、以及前海军陆战队司令孔正植、前海军司令孔国镇,均为孔子后裔。
虽然远在异邦,在祭祀方面,韩国的孔氏族人一点也不含糊。在韩国,大大小小的孔庙、祠堂有三百多处,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和灵位,每年孔子的诞辰,都有重大的活动举行。
孔昭迁移高丽,是曲阜孔氏家族第一支迁居海外的孔氏后裔。自此之后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又有大批孔氏后裔下南洋,之后又有一批移居欧美,形成现在世界各地均有孔氏后裔的情形。
民国期间,朝鲜孔氏虽然与衍圣公府有书信往来,但是并不见面。韩国孔氏的第一次寻根,是在1988年,韩国孔氏大宗会副会长孔树泳率领韩国孔氏族人代表团来到曲阜,寻根归宗。他们想知道,故乡是否还记得他们这一支异国的子孙。他们担心,一切痕迹因为历史的变迁而荡然无存。但是在孔树泳到曲阜的第二天,孔府文管会就从孔府档案的《居住朝鲜世系草稿》中,查到了孔昭随迁的记载。
自此之后,韩国孔氏后裔和国内的联系多了起来。韩国曲阜孔氏宗亲会会长孔正植访问曲阜,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代表孔府为族亲接风。在宴会上,孔正植把脸靠近孔德懋的脸,要大家仔细看像不像,孔正植夫人左看右看,惊叹道:“像,太像了!”宴会上,根据族谱,排了辈分,定了称呼。七百年聚散,但是骨血相连。
而我和孔氏一族的渊源颇深,还是要从师父在世的时候讲起。当初,师父幼时蒙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传授学问,求学过程中,和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了至交;师父学成回茅山后,孔德成生了一场大病,已入膏肓,内孔一脉嫡系濒临消亡,全赖师父妙手回春,才得以保全。自此,每年祭孔,都要发帖喊上师父观礼,甚至家族几个长者一商量,给了师父一封书信当做凭据,承诺所有的孔氏族人答应只要看见书信,绝对无条件帮忙一件事情。而师父却是把书信留给了我,临终前又嘱咐我但有需要,就拿着书信上孔氏的门。
而我也是怕在韩国人生地不熟,也就把书信随身带在身上,想以防万一。本不想用到这个人情,这次事关丫头们,只能不得已为之了!
看着手里虽仅仅是一张纸的书信,我却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不禁很是惭愧,当初还大言不惭地和雯姐说过有了保护她的能力,而今却还是要靠师父的荫庇,唉……
去拜访韩国孔氏大宗会会长孔正植先生。孔正植先生竟亲自在门口迎接,我刚下车,他迎上来,轻怪道:“允瑄啊,你不厚道啊!当初在曲阜的时候,还一口一个孔老哥得的亲切,可是来韩国这么久怎么也不见你和我联系?”
孔正植虽年岁甚至比我父亲还长,但按辈分算,和我是平辈,我跟在他身后,一边走着,一边歉然道:“孔老哥,这事是我的错,对不住了!”
孔老哥嘿然一笑,说道:“认错了?那待会儿可是要罚酒的啊!”
我连连道:“这是自然!这是自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