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衔泥的燕子,婉转的黄莺,催割的算黄鸟……它们开始齐齐歌唱,宣告黄土高原最热闹的季节已经来临。 不出王满银所料,下午很多工人请假,准备趁墒情种春庄稼。 去年在郭逵娃鼓动下,石圪节乡有不少农民种了向日葵和打瓜。结果价格很喜人,大多一亩地能收入近二百块。 后来,乡里同样大力提倡种植两种经济作物。 所以罐子村很多人在种植冬小麦和油菜时,都预先留了宽窄行,就是为方便种植向日葵和打瓜。 不但罐子村如此,整个石圪节乡乃至原西县都这样。 王满银听刘根民说过,自从高老对“农户加工厂”模式进行肯定后,原西县各乡镇开始大力推广向日葵和打瓜种植。 对此,农户门积极相应。目前各乡镇预留种植面积超过五千亩。 得知这情况,王满银心里也升起沉甸甸的责任。 县里之所以花费那么大力气,主要对自家炒货工厂非常看好。 该怎么说呢……他认为出发点很好,但是农户积极响应该打个引号的。 在后世时,王满银见惯了这样的事情。 从种植无籽西瓜,再到种植辣椒、桃树、梨树,还有扣蔬菜大棚……年年有新项目,却总不见成果,惹得人们在背后大骂不已。 王满银自然不希望骂声落在自己身上,从内心里,他更想让农民们能够取得好收益。 话说回来,就算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五千亩最多产出百万斤原料,对作坊并不算什么,只要保持现有势头,应该可以完全消化掉。 工人请假种地,王满银也没闲着。 等下午田地里稍微晒干,他就开着手扶拖拉机直奔疙瘩岭。 去年崖沟里种了一季打瓜,秋后收获几千块钱。 今年王满银没准备再种打瓜,而是准备撒上小茴香……随着作坊生意不断扩大,对小茴香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 单单凭借自家田地里种植的几亩根本无法满足,所以他想将疙瘩岭三十多亩崖沟里也全部种上。到时候用空间水浇灌,品质应该要比外界好很多。 王满银想让大黄多活动,临出门时特意把这家伙叫上。 因为各家要种地,所以近几天修建鱼鳞坑的事情也停下来。下雨,王连顺老爷子同样没有过来。 整片疙瘩岭静悄悄的,只有一人一狗存在。 来到崖沟里,王满银没有立刻开始犁地,而是从后车厢里提下半袋茴香籽。 接着,他像撒芝麻一样,手里捏着茴香籽,随意在崖沟里挥洒着。这种方式省时省工省力,就是有点稍微浪费种子,而且出苗不均匀。 不过对他而言,无所谓了,只要能出苗就行。 王满银走的飞快,手臂不断来回甩动。撒种也讲技巧的,需要把手掌半虚半实握着,手指间留出缝隙,这样撒出的种子才会足够松散。 不到两个小时工夫,他已经把三十多亩地撒了一遍。略作歇息,准备等下将手扶拖拉机套上铁耙耙地。 刚下过雨,崖沟里土质松软。 耙齿落地,就会翻出一道道湿土,可以很轻松将那些小茴香籽掩埋起来。 突然,大黄冲旁边不远处一处马茹子灌木丛发出低吼。 紧跟着,喳喳的叫声传出。 王满银循着声音走到跟前,才注意到地面角落里有一只没睁眼的幼鸟。小家伙张着嘴巴,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叫着讨要食物。 应该是上午下雨刮风,把这小东西从巢里刮下来了。 不过它尚未长出绒毛,所以具体是什么鸟,王满银也说不清楚。 他本打算把幼鸟放回去,结果朝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有鸟窝存在。 这让王满银有点纳闷。 不过到底是条生命,等下弄回家养吧。之前王磊和王涛投过不少鸟窝,家里最多养了十几只鸟,可惜一只都没养活过。 后来王满银总结经验:幼鸟最怕被人摸,只要碎娃们平时不折腾,其实是能够养活的。 拾起小鸟,他刚准备离开,又听到身旁传来几声清脆稚嫩的叫声。 随即,一团黑影跌落在面前。 啥情况? 看着面前新出现的幼鸟,王满银登时懵逼。 这家伙更惨,似乎刚被什么东西叮啄过,脑袋还流着血。 王满银再次朝着眼前灌木丛仔细搜寻。没等找到鸟窝呢,又听到动静。 第三只幼鸟跌落! 王满银才看清楚:前面马茹子丛里,的确隐藏着一个碗口大的鸟窝,离地不到两米高,伸手就能够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