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皇马集团式冲锋,争顶人数甚至远多于防守方巴萨,其实这球拉莫斯就算顶不到,后续的C罗也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防守干扰的情况下争顶。 拉莫斯争顶前,瓦拉内先向前点移动,帮他带走了一个防守人;接着C罗又帮他挡住了一个防守人,拉莫斯触球前几乎没有身体对抗。 不过,阵地战硬凿终归是一种相对低效的进攻方式,尽管多数情况下所有球队都不得不诉诸此道解决问题。 齐达内自身并不排斥一些相对更简单、直接的套路,球队快攻纵未恢复穆里尼奥时代的快打旋风水准,7.14%的反击占比“仅仅”排名西甲第3;但可怕之处在于,31.63%的反击都能最终形成射门,质量吊打西甲其他所有球队。 像下面这种潮水一般的平行推进,在16-17赛季执行的非常到位。 必须注意的是,当时的皇马阵中虽没有顶级前场持球推进人,但中场却不乏善于持球单干解决对手逼抢者;球队虽进攻端持球对抗并不频繁(频率西甲第14),但贵在44.85%的成功率高居西甲第1。 球队有些反击,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场莫德里奇和科瓦契奇两名克罗地亚人的个人持球摆脱,实现的第一步。 比如科瓦契奇的推进。 此外,中后场强大的传球能力,使得皇马可以在后场通过长传直接发动进攻,这一点自阿隆索加盟以来就从未改变。 球队每分钟净控球时间尝试1.95次长传排在西甲第10,作为一支传控能力相当强、短传极多的球队,这已经是相当另类的排名;难得的是,高频率的长传并未影响长传质量,皇马长传成功率高达63.82%,排名西甲第1——前5名中的其他球队。 长传频率同皇马都有着档次差距。 事实上在那个赛季,皇马不止一次从长传中直接收获回报。 当季欧冠决赛之前,皇马与尤文被称作矛与盾的对决,无论是否是单纯从其累计得失球数上看出的结果,都至少是一个正确的判断。 事实上,若非MSN组合火力太猛,齐达内又在赛季中期大幅轮换,皇马斩获联赛进球第一并非不可能。 这是一支虽缺乏持球大神,但却极为善于堆砌射门数的球队。 当然,这种进攻模式天然需要保证大量兵力投入进攻,相应的,防守也就会存在隐患。 事实上他们在防守端的表现,也确实不如进攻方面亮眼。 防守:没有爆发的隐患 客观讲,16-17赛季皇马说是历年最强,也仍旧存在攻守失衡的情况。 球队进攻端进球如麻,防守却多少有些拖后腿。 整季38轮打下来,皇马丢球41个,西甲第4少的排位看起来还算凑合,但相较于身前的马竞(27)、比利亚雷亚尔(33)和巴萨(37)仍旧差距比较明显(尤其前两档)。 数据上看,他们防守端的问题仍旧非常多。 这些问题在这样一个成功的赛季最多只能算“隐患”,但集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随后两季,皇马果然开启“后防坑爹”模式。 其实外界动辄骂后卫,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近年来皇马后卫无论自身状态如何,回追时都还是不遗余力,也正因为此,除了洛佩特吉时代对手反击太过频繁之外,多数时间皇马都能将对手的射门环境限制到一个比较差的范围内。 16-17赛季,这个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皇马对手每次射门预期进球数0.096为西甲第4低,加之纳瓦斯勉强及格的发挥(“阻止对手射门得分率”0.80%),皇马好歹将对手的“真实射门得分率”限制到0.015,是西甲第5低的。 考虑到控球率高的球队,通常会因在前场屯集重兵,导致后场空虚,从而放给对手好的射门机会,皇马能够将对手的射门环境逼到“较差”一档,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丢球数更多?原因很简单——他们实在不该在如此高的控球率加持下,放给对手这么多射门次数——球队每2.73分钟净防守时间即放给对手一次射门,被射门频率是西甲第9高的。 对手射门环境、射门质量再差,一而再再而三的累积,最终也总能敲开你的大门。 具体问题出在哪? 皇马采取了一种相当割裂的防守策略——他们确实很强调前场逼抢,也确实能从中获得收益。 问题在于,皇马的逼抢似乎仅仅发生在前场,换句话说,对手一旦把球打过皇马第一道防线,进入中场之后经常是一片通途,齐达内或出于对手下球员了解,或出于整体战术考量,看起来压根就没考虑中场跟着前场一起上去抢。 你只看上面两张图,甚至很难看出皇马夺回球权的频率不过是每分钟净防守时间2.83次,这仅仅是西甲第8的水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