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周延儒配合着来宗道的话语接着说道。 崇祯皇帝心头一动,确实如此啊。 灶王的手下,基本上都是穷苦农民,因为旱灾而活不下去的百姓。 而今,灶王的目标,西南周围,山西之地,河南之地,穷苦农民,活不下去的百姓何其之多。 可以想象,以灶王的号召力,以灶王的能力,振臂一呼,该会有多少人响应,恐怕不下十万之数。 这是一股多么庞大的力量,灶王本就强大,若是得了这些人,灶王的势力改回膨胀到何等地步。 崇祯皇帝打了个寒颤,让这样的人在他大明的腹地掌握如此多的兵马,太恐怖了。 周延儒的计策,确实是釜底抽薪之策,若是能够安抚得当,河南山东两地,灶王的势力将会难以扩张,会遭受到巨大的阻力,毕竟,崇祯皇帝也是知晓,这些愚民,若是能够好好活着,是根本就不敢去做造反的事情的。 其实,这种策略,若是换个人来,便能够提出来更好的解决办法。 那便是杨嗣昌。 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杨嗣昌会在崇祯十一年,担任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会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 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对流寇的围剿方法也是杨嗣昌提出的。 然,杨嗣昌,是杨鹤的儿子,而杨鹤,已经被九族充军去了,杨嗣昌作为他的儿子,自然不能够避免。 “不错,不过这件事情,让谁去办,诸位可有合适的人选?” 崇祯皇帝问道。 “或许,洪承畴可以一试。” 来宗道说道。 “嗯?洪承畴?他不是被朕贬为平民了吗。” 崇祯皇帝皱起眉头。 他这人便是如此,若是有错,从上到下,一二品的大官,到八九品的小官,都会连坐,一撸到底。 洪承畴便是上次辅佐杨鹤不利,被崇祯皇帝直接贬为平民去了。 “是极,但,洪承畴此人,前为参政,知晓秦中之地民情,为人刚正不阿,又有应对流民的经验,实乃此事落实的最佳人选,”来宗道拱手说道。 “那就依来爱卿所言,”崇祯皇帝点头应允。 他心里面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下来了一些,虽然说,这个计策只能够遏制灶王,但是最起码比之前没有丝毫办法要强得多。 “皇上,臣有一事,”周延儒忽然站出来说道。 “何事?” “皇上,臣听闻,灶王手下虽然兵多将广,但无治民理政事之人,”周延儒拱手说道,周围了解此事的大臣们脸色微变,似乎知晓周延儒要说什么了。 崇祯皇帝也皱起眉头,他自然知晓此事,不过不愿意过多提起。 “而,灶王现今,手下治民之人,皆是我大明官员,其中,不乏,陈奇瑜,耿如杞,这等要员。” 周延儒抬眼看了一下崇祯皇帝。 后者额头青筋跳动,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事情,那可是他的五省总督,还有个巡抚。 “继续说。” “臣以为,不若颁布下去,若是再有官员投敌,当其连坐之责,”周延儒弯下身子说道。 一些地方大官,他们的家属亲人,多多少少都有在京城居住,又或者是在京城为官的。 周延儒这句话,将矛头直指这些人。 那些投敌之人,理应诛杀九族,但是那样一来牵扯甚广。 而今,周延儒的话语,就是让崇祯去做出决定。 “皇上,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啊,”工部尚书面色一变,他连忙站出来说道。他便有一亲戚在山西为官,眼下灶王发兵山西,谁能够保证,他那亲戚不会投靠灶王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