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嗣君恩泽广布大明-《光宗耀明》
            
            
            
                
    第(2/3)页
    虽然是拟了“皇长子过继中宫”和“三王并封”两个题本供朱翊钧选择,但谁能想到朱翊钧竟真的那么不要脸,选了“三王并封”这个提议搞得朝野尽知、名声尽丧。
    如今谕令到了他家,王锡爵老泪纵横。
    闹了这么多年,不仅还是册立皇长子,还要内禅,当年那般折腾所为何来?
    不去,要脸!
    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先上表辞让,理由都一样:过两年就古稀之年的人了,何必呢?朝堂上贤能大德多了。
    王安和邹义也同样拿出了第二招:嗣君的信。
    两位老首辅当年都是力请父皇册立我的,这些我知道;能够出阁进学,少不了你们的辛苦;在汹汹群臣面前艰难调和、不误国事的难处,这些我也是理解的。
    如今,皇帝病重,我进学既晚,又要遽继大统。学问不精国事不明,对文武百官都不了解,伱们就不能再来帮帮我吗?
    况且,父皇如今已幡然醒悟,悔不当初了。
    就当好事终需多磨吧。
    两个老首辅很感动,当面落泪。
    然后再辞。
    这一次,王安和邹义又使出了第三招:圣母皇太后口谕。
    祖孙三代一起恳请,这个面子还不够吗?
    而且辞让的次数也不少了。
    只是在“左右为难”、“勉为其难”之际,两个人才突然意识到什么。
    这不对啊!
    数次推辞,至少要让别人知道才是。
    谢表抵京、谕令再来。
    再辞,再召。
    可你们两个就堵在家里,拿了谢表兼辞表既不往上递,也不缓一缓。
    前后一共都没几天,这叫别人知道了只会笑我们迫不及待的!
    王安和邹义不管,反正殿下说的法子管用。
    他们各在一人面前行礼:“还请老学士尽快启程。虽赶不上册立大典,但登基大典上,老学士一定要在啊,殿下翘首以盼!”
    ……
    “你怎么就不长点记性?”
    江西新建,刘綎在家中“待罪”。
    从播州惊闻噩耗,迅速被解除了总兵职务与麾下隔离,到月初被“护送”到新建老家,刘綎已经被夫人念叨了十来天。
    没办法,他老婆是昔年兵部尚书张鏊的女儿。
    现在刘綎愤懑地练着刀法,张氏站在后院的房门内气呼呼的。
    “就知道苦练武艺,人情世故一窍不通!”张氏也是愤懑的,“当年向那宋兴祖贿银未果被告发,瞧不上的四川总兵变成了副总兵。那次的事没提前问问我,这次又不问!”
    “……老子在行军打仗,又不能带着你!”
    刘綎既气自己,又气李化龙。
    夫人说得他也没脾气。第一次入朝归来,勘验叙功时他搞过一次这个事,想谋个比四川总兵官更好的官位破格拔擢,结果被宋兴祖告发了,按律是该革职的。只不过在朝鲜立的功劳甚多,最后只任了四川副总兵。
    这回他觉得自己的出发点不同!不是要谋官啊,那会播贼还没平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