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泰昌二年,民害民-《光宗耀明》


    第(2/3)页

    东林书院几经波折才得到允许,顾允成已经知道了顾宪成的意思,于是把重点往这个方向引导。

    而这舆论权的核心、基础,是他们的功名和出身文字。

    学籍监察,是直奔要害了。

    “……先厉行优免,又清丈田土,还三年一考。今日让一让,明日让一让,说不定哪天就连清议也逾制了!泾凡公,这不是坐以待毙吗?”

    “那待如何?此前所说联名上书陈言,私下或当面议了多少次,文字何在?几人署名?”

    众人被他反问得脸上青红交加。

    话只是没有说透而已:想表现出来的最高烈度的反抗,无非利用“清议”表达一下地方的“民怨沸腾”而已。

    但就连这个,大家也都不愿做出头鸟,更别提造反了。

    好不容易统一了意见拿白粮解运做点文章,换来的反应又是府里以上的级别好整以暇。

    那么各县州官员再怎么上下为难也无济于事,他们平日里治理地方太需要依赖地方乡绅了,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大家的联合试探。

    “不如用心考取,不论是在地方考,还是考入太学。族中子弟多些功名傍身,始终是正道。优免既已厉行,地方存留益多,地方官再不好向乡绅大户伸手了吧?陛下既视之以臣三年一考,若再有官吏盘剥,总该允地方士绅陈禀实情吧?”

    “泾凡公的意思是……断了孝敬?”

    “既已厉行优免,奉公守法罢了。”顾允成也不正面接话,“以诸位各家子弟学问,数年之内总会再添几个生员、举子吧?若是乡绅都在奉公守法,反倒因为多是在职为官者害民而要降优免,朝廷难道罔顾实情?那等冤屈,却该喊一喊了。”

    大家总算明白他的意思了:通过考功名和断私底下孝敬弥补厉行优免和清丈田土的损失。

    地方虽然多了存留钱粮,官吏们的那些勤职奖廉银却是远比不上以前所得孝敬的。

    一方面实际拿到的钱更少了,另一方面还是要仰仗乡绅大户治理地方,而官吏们欲壑难填啊。

    最后因为他们还是得想方设法为自己搞银子而害民,闹得其余无辜乡绅被降了优免,这冤屈不该喊吗?

    最重要的是,顾宪成顾允成他们相信在职为官者必定害民更多。

    因为只要乡绅大户们真在利益上与他们“脱钩”,咬牙扛着这些年施展出“苦肉计”以退为进,最终暴露出来的必定是官场问题更大。地方上往日里就进行的不错的工作,因为缺少了乡绅大户的积极配合,最终也一定会出问题。

    到了那种时候,自然是朝堂上的人都不行,自然是要有一批大换血。

    年轻的皇帝看着已经添官加俸了,国事却越来越难办,到时又能够保留多少锐气呢?

    顾允成看着他们离开,知道他们会想到更多的法子。

    总之,顾家所在这一里是已经“高风亮节”地率先解运白粮了,而且干脆不要县里给什么脚役银。

    朝廷怎么说,顾家就怎么做,一心讲学。

    天下就是这么一潭浑水,士绅这边越清白,官吏那边就越黑。

    至于想不通透这个道理的,还幻想着回到以前的,那就活该家道中落甚至锒铛入狱。

    顾宪成已经看到了这其中蕴藏的机会。只要能够保住书院、壮大书院,那么往太学和科场培养出来的学生越多,将来就越主动。

    陛下和新党的刀既然已经抽出鞘,哪有不舞上几年的道理?

    历朝历代,哪次新法不是总要折腾个数年甚至十数年。

    但基本也只能折腾这么久,最后往往再调和一番。有些新政保留、有些恢复旧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