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北京改了,南京呢?-《光宗耀明》


    第(2/3)页

    现在北京中枢衙署变成了一房四院,那么这五相是不是该一直管到南京部衙?

    南京和南直隶的将来会是什么样,此刻真的没人能断定。

    那可是像北京一样的近千个京官官位啊!足足占了此刻添官之后大明官员数量的近一成!

    “恩师怎么看呢?学生该不该面圣时奏请另行任用?”

    “论做官,我可远远不如你。”吴嵚却笑了起来,“该如何决断,你自然心有定见。我顺道来看看你,只有一句忠告罢了。”

    李化龙严肃地行了一个学生大礼:“请恩师赐教。”

    “观你为官二十八年,谨慎有余,一步一个脚印。从知县到主事,再到郎中、提学佥事、左参议、提学副使、右参政、太仆少卿、右通政、辽东巡抚、兵部右侍郎,大明多少官职你都做过了。为师忠告只有一句:陛下锐意至此,渴盼谋国之才。”

    李化龙听完沉默了许久,然后轻叹了一口气,再次谢礼:“学生谨记。”

    没错,他几乎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小知县一步步走到如今兵部右侍郎的位置。若不是他的才干,率领二十余万平播大军的主帅又怎么会没有一个尚书兼衔呢?

    如今,皇帝要他去南京做兵部尚书,这却是实打实的二品大员了。

    大明的二品文臣是有准确数目的。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些是正二品,整个大明一共十四员。

    地方上,以都御史衔为督抚者,不定员。

    其余,则是一共二十六个从二品的左右布政使。

    大明并没有正一品、从一品的实职文职,文臣只有三公三孤及柱国这些一品衔罢了。

    所以到了正二品,实则上面就只有过去的内阁大学士在实际地位上高于这寥寥数十个文臣。

    如今则开了无翰林出身者为“相”的先例。

    吴嵚希望他抓住机会,少点谨慎。

    “有田希智在,北京兵部尚书不如南京兵部尚书。”吴嵚又说着,“时过境迁,过去尊养之地,如今确是立功所在。”

    “学生明白了。”

    现在,李化龙也越来越想和皇帝见一面。

    仅凭书信,总无法将如今的朝局看分明。只察觉着地方上已经“民怨沸腾”,官场之中虽然怨言同样不少,但又愿意顺势而为。

    李化龙知道很多地方的乡绅大户现在开始抗拒“孝敬银子”了,但地方官也有办法。

    皇帝似乎早就懂得这一点,所以才先允地方多加存留,设勤职奖廉银和公办银。

    但把过去的私相授受变为明取之后呢?可能再过几年,地方官吏要比地方乡绅更难对付了。

    这才是重练京营的主要目的吧?

    现在李化龙又知道了中枢衙署大改。

    中枢都改了,地方将来会不改吗?

    看不分明,总该到了京里好好看看才是。

    更南面,旨意到了之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高攀龙都被“请”着启程进京,还有金陵诗社的一官一绅。

    这个官,是南京大理寺左寺正曹学佺。这个绅,正是如今刚刚被舒柏卿逼得“自首”,退了足足五万多两赃银的臧懋循。

    他们四个人刚刚随宣召他们的行人司行人到达扬州,看到了仍然留在这里的一大批漕船。

    “……都已经六月十三了,还有漕船没有过淮?”

    毕竟这完全不像已经从北方南下回来的漕船,船头都冲着北面,而且码头上热闹非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