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天底下最特殊的宗族-《光宗耀明》


    第(2/3)页

    “在这皇陵里,都是族中人。”朱常洛摇了摇头,“朕并非是因为父皇仙去而伤怀。御极三年有余,朕是有奋发之志。但你们都在地方,自然也把动静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远的不说,就说楚藩吧。一道弹章上来,引了多少风雨?朝臣动议改革宗禄,士绅借机煽风点火。”

    朱常洛看着朱华增,顿了一下又叹气:“朕派王之桢把你们每一家都走到,不就是担心事情越闹越大吗?大明看似国力强盛,内里实在已经百弊丛生,危如累卵。”

    在他旁边,侯拱辰回来了,王之桢也回来了。

    两人看着各位藩王、郡王的脸色,默不作声,犹如护卫一般站立左右。

    “在册宗亲已有八万余,宗禄岁支按例该有千万石。”朱常洛表情沉重地知道,“实支自然没有这么多。折的折,欠的欠,没有哪个藩不难。但朕当这个家,也难。这还只是如今,再过一代、两代呢?父皇即位时,在册宗亲不过三万余。”

    铺垫了这些,朱常洛看着他们:“总要想个法子的。有没有楚藩之事,朝臣也迟早会提出这个问题来。何况,各藩都已经难以为继,不是唯独楚藩之内已经难以调和。”

    “蜀王,潞王叔,朕御极之初就在想法子。这三年来,昌明号是怎么做的,你们拿了多少银子,已经分润了多少银子,和大家都说一说吧。”

    两人都知道会是往这个方向走,现在也只能先分别说了说自己的情况。

    最初入伙、次年增资、去年再有分润,等他们说完了,朱常洛则说着:“泰昌三年的分润,因为楚藩之事,如今暂时还没给。不过,去年的账目倒是已经理清了。王之桢,你叫王珣来。”

    “是。”

    对朱常洛而言,昌明号始终还是最好的切入点。

    已经有了一种模式在这里,而且有了数据,有了已经受益的“证人”,多少能打消许多人的疑虑:皇帝不是拿刀一顿砍他们的利益。

    宗藩不能一味苛待,这毕竟是讲究宗族亲谊的时代。

    宗藩也不必一味苛待,他们积累下来的资产、宗室之中的人力,都是可以用的。

    王珣进来后见了驾,又拜见了诸王,开始他这个环节的工作。

    已经驾轻就熟了,无非这次面对的是诸王而已。

    “……如今,已经做得最好的两块是粮行和北向边贸。遮洋行做了两年,但朝鲜那边如今还在休养生息,成效不算大。盐行已经打好了底子,也成了大内商,手上有不小份额的盐引,但陛下还没对盐政动刀。去岁以来,海贸上则先在想法子改建合用海船,找好一同出海行商的海贸宗族……”

    尽管如此,昌明号这么一个框架底下流动着的“营业额”和“物资规模”,已经让许多藩王瞠目结舌。

    听到昌明号去年所得净利已经逼近百万两,这个数字当然是惊人的。

    他们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看蜀王、潞王的神色还有朱华增眼里的亮光,他们知道这三个家伙心里有底。

    毕竟泰昌元年、泰昌二年的分润他们都拿到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