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群星闪耀-《光宗耀明》
第(2/3)页
他一看上面那个,就先对着放在桌上的铜匣跪下:“臣沈有容接旨拜读!”
沈有容在远处看着,双手捏拳,紧张又期待。
只见解经傅站了起来之后先看了一份,随后又拿起了另一份,看完之后才默默转身看着沈有容。
“……旨意如何?”沈有容开口问道。
“奉旨,提督南洋舰队伏波侯沈有容听令!”
“末将在!”沈有容顿时回答,行了军礼。
“速速回营,随同南洋舰队都察御史、兵备同知、军略参谋,来本指挥堂前参会。”
“指挥……定下来了?”
沈有容这才笑起来,把那张纸给他看:“陛下已用宝印,枢密院三枢密印鉴俱在,命我兼任马六甲占役前线总指挥,相机出兵,并会同南都总督政务及理藩院、官产院等南都分司共同落实新港宣尉司设立事宜。沈提督,速去执行军令,我还要去请其他人参会。快的话,五日之内,舰队就可离港!”
“末将听令!”
沈有容由衷大喜,对解经傅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
解经傅这才继续看了看手上的那张纸,心头不由得感慨。
当真是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上面一旦做了决定,其实许多方面都考虑到了。这道旨意和新的军令之所以要晚一两天,大概只因为必须走完该有的流程,盖好该有的印信。
他迅速命人分别前往各处,平静了几年的南都,马上就要动起来了。
此时,隔海相望的东面,大明南都仍只是略具雏形。
在南都担任总督的,是从做过两京户部尚书的赵世卿。
大明八相已经有了新的潜规则,做过三都首臣的,只要届时不是老迈,则当有一相之位等着。
赵世卿却知道自己等不到了,毕竟他已经虚岁七十六。
但地方官里,唯有三都首臣是从一品,其实也算是半步相臣了。
如今他倒是像在养孩子,养南都这个孩子。
他面前,还有确实像孩子一般的年轻后进。
尽管这孩子已经虚岁二十八了。
“长庚啊,你这两年在南都,办学之辛劳,老夫都看在眼里。不过,这南都大学校,急也急不来。陛下钦点你到南都来做这南都大学学正,就是知道你年轻。”
“……下官惭愧。虽有博研院诸多供奉屡屡去信相邀,文教部和两广福建也一直在帮下官,只是毕竟远在南都,西洋则更是万里之遥……”
说话的人是宋应星。泰昌十三年,他中了进士,正式进入了朱常洛的视野。
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到新设的南都筹建南都大学校。
对于他来说是历练,对于朱常洛来说,想要在将来的南都也设立一个科研中心——南都在未来肯定是工商业更为发达的,也有更靠近欧洲的地利。虽说大明如今的学科体系以及长期科研投入已经更为体统并且持续,但碰撞交流仍然是有助于科研进步的。
如今南都大学校号称大学校,其实反倒是一个蒙学、技校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怪胎。没别的原因,广东福建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部属大学校,何必非得跑到南都?
所以南都大学校一方面承担着南都官学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培养外交、商贸会计、外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后才是在伽利略等西洋供奉的邀请下到东方访问或者定居研究的欧洲学者。
万事开头难,宋应星有时候也很迷茫。
皇帝单独召见他时眼神明明颇为热烈,却为什么要让他在这里虚度时光呢?
“长庚这不是看得十分清楚吗?”赵世卿安慰着他,“既然急不来,那么先靠着地利,把陛下交办的南洋大书院一事办好也是功德无量。若这南洋大书院荟聚天下典籍,还愁学问大家不来?”
宋应星点了点头:“学生受教,是学生浮躁了。”
“所以啊,今年南都没出一个举子也不必着急,修建学舍和实验楼、大书院的经费,既然是早就定下的,都府自然不会缺,你更不必担忧、惭愧。”赵世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老夫是老了,徐都令还年轻。他从文教部转任南都都令,岂会不领会陛下圣虑长远?你径直去执政院便是。”
总督只是掌方向的,确保其他官员所做之事不偏离朝廷要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