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如何不知十二皇子谋略过人? 说句难听的,偌大浙东党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势力,好几次的关键时期,都是得了十二皇子提点的。 若是没有十二皇子,浙东党根本就不可能有如今的规模。 不说别的,单单是杨宪能够晋升为中书参知政事,这其中就有十二皇子的点拨。 至于宋濂、方孝孺、苏伯衡、胡翰等浙东党的核心成员,更是在关键时刻受到了莫大帮助。 能成为浙东党的成员,没有谁的脑子不好使,个顶个的才华横溢。 可即便如此,他们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分明也是汗牛充栋、饱读诗书之人啊,为什么跟十二皇子一比,却显得那么的愚不可及呢? 遂,众人对他的尊崇更盛了。 即使十二皇子并非浙东党成员,但他对整个浙东党而言,其影响力之高,绝对不亚于刘伯温、杨宪。 若非十二皇子性情淡泊,并没有在朝廷当中发展党羽的心思。 浙东党,究竟是该姓刘还是姓朱,怕是还得两说。 此时。 朱柏坐在书房里,将刚写好的字条塞进了细竹筒里。 “杨宪、宋濂他们,在后院等多久了?” 侍立身旁的黑冰台铁鹰士回答道:“回禀尊主,已经过去两炷香了。” “倒是挺有耐性。让他们等着吧!” 说完,朱柏指了指竹筒:“传信给东察合台汗国的桩子,让他们尽快收集资料,挑拨那些王爷间的矛盾。” “是,尊主。” 铁鹰士将竹筒塞进胸口,如同影子一般消失在了书房里。 朱柏抓起茶盏,抿了一口。 “浙东党的这些家伙,倒是懂得打蛇随棍啊。” 他自言自语道。 黑冰台刚传出的消息,今年的科举考试,将由太子朱标操持。 对于这件事情,朱柏并没什么想法。 一来,他的确也没有谋逆的心思,只想当个王爷,守着自己的小天地即可。 二来,虽然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大哥朱标对他也颇为照顾,他也打心眼里是认可这位大哥的。 只是因为知道朱标活不了几年,所以他要提前给自己准备好退路,既是对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大明的江山稳固。 他已经表现得足够低调了。 可偏偏,这些人就是不愿意就此放过! 他们死守在后院,内心充满了期盼。 然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却迟迟没有登场。 难得今日的奏折不多,朱元璋处理完后,仍有闲余时间。 他本坐在龙台上闭目养神,心中却不由浮现出了今日老十二在朝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再加之连标儿都对他夸赞有加,不由让朱元璋心中生出了想去看看老十二的心思。 于是,换下了朝服后,在侍卫的保护下,他离开了皇城。 微服出行。 湘王府邸距离皇城不远,马车没多会儿功夫便抵达了。 刚来到后院,还未进去,便听见里面传来了高谈阔论的声音。 是老十二的声音。 朱元璋下意识停下脚步,想听听看他要说些什么。 “……其实科举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它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晋升的机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公平,这世上没有绝对,永远都只有相对的公平!” 朱柏并不知道,在一墙之隔的院子外面,朱元璋正在凝神静听他的这些理论。 “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所以即便出身平民,也可以进入我大明的官僚体系之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科举制度,才会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毕竟想要进行科举,首先必须得识文断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大明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基础。只要科举制度一直存在,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教化出人才,成为我大明的臣子。”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微微颔首,心道老十二的这番话,证明他的确是认真钻研,并且对于科举制度相当了解。 此时,院内也响起了些微的附和之声。 “但是!” “科举制度应该灵活运用,常用常新,而不是一成不变走八股文的老路子。当然了,不可否认,八股文在我大明建国之初,的确是有一定作用性的。” “它可以迅速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补充到急需的岗位上去发光发热。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也会变得僵化、死板,限制了考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时间越久,枷锁越重。” 朱柏的声音震耳发聩,他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继续说道。 “这并非是我在危言耸听。”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初,便有天生的偏好和侧重。文学、经学,被放到太高的地位了,名不副实。” “而最重要的实用技能、科学技术,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没人理会。” 咽了咽口水,朱柏继续说道。 “我认为,真正行之有效的科举制度,应当是能够不拘一格录取人才。” 听到这里,众人有些坐不住了。 尤其是杨宪,他忍不住开口问道:“敢问,怎样才算是不拘一格录取人才呢?” “问得好!” 朱柏想了想,说道。 “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农田耕种的专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举进行筛选,谁种地的粮食多、谁种得好,我们就推举他来出题目,来考核大家,让农业相关的人员,只需要学习农业知识就可以了。” “他们的作用,就是种好地,种更多的粮食出来。” “还有,洪涝、干旱,这两个灾难,对种地来说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对吧?好!那我们就通过水利相关的知识,去进行考核,寻找相关的人才,让他来指导大家如何进行防洪抗旱。” 说到这儿,朱柏又看了众人一眼。 “韩愈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是专供一类的人才,他们就专精一类便可,并不需要去学习四书五经。”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我向来所推崇的。” 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十二皇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那是他们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而在那扇大门的后面,似乎有着无限的可能。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觉得今天的等待,简直太值了! 即便是最为急躁的方孝孺,只要十二皇子愿意再多说一些的话,他甚至恨不得能再等上两炷香。 不得不说,朱柏的这番话,的确是相当具有建设性的。 而且眼光绝对是跨时代的! 尤其是他例举的例子,实在是太贴近生活了! 朱元璋以前就是泥腿子的出身,所以当他听到老十二举的这个例子后,感受更是直观。 的确。 当农民的,一天到晚都耗在田里,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儿还还有什么闲工夫去读书啊! 而所谓的洪涝、旱灾,那更是感同身受。 如果当真如老十二所说的那样,能够利用科举考试的制度,种地、水利也能选拔出状元郎的话。 那天下的百姓,都跟着他学种地、灌溉,百姓们哪儿还会有吃不饱的时候呢? 但很快,他的表情就变得严肃了起来。 之前,他是觉得老十二的本事,超乎了自己的预料,令他心中震惊。 但是现在看来,他仍然是低估了老十二的才华。 倘若当真如他所说的那般,恐怕到时候声望太盛,会威胁到标儿的太子地位啊! 毕竟,朱标才是他钦定的皇位接班人。 一念及此,朱元璋的脸上阴晴不定,表情更是冰冷如水。 正在这时候,他忽然听到院中又传来了话。 “听十二皇子一席话,杨宪方知道天下之大,宪好似井底之蛙,惭愧,惭愧!” 杨宪! 听到杨宪这个名字之后,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起来。 杨宪可是朝中的肱骨重臣! 而老十二呢,他只是个普通的皇子而已! 自己的皇子,跟自己的大臣在私底下竟然走得这么近,他们是想要做什么? 他们,这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朱元璋满面怒容走进了后院。 听见外面传来动静,大臣们下意识抬头看去,顿时一个个吓得浑身一激灵! 原来,来人竟然是当今圣上! 诸位大臣吓得赶紧滚身离座,慌乱跪在了地上。 短暂的停顿过后,他们终于是齐齐高喊了起来——“参见陛下!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这是朱元璋亲自定下的规矩。 他对许多流传下来的朝廷仪式都相当看不惯,所以第一件改革的事情,就是取消了朝会的时候“三呼万岁”。 就是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们一起喊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那玩意儿虚头巴脑的,没句实话,听起来又傻又可笑,倒不如换个更加实在的词。 所以,就改成了现如今的模样。 但实际效果,却是参差不齐。 原先“万岁”只有两个字,喊起来相对容易。 现在改成了十二个字,就多少显得有些乱,不够有气势。 所以,此时杨宪、宋濂、方孝孺他们三声高喊的颂词,朱元璋是压根就没听进去。 事实上,他现在可谓是怒气冲天! 这些个大臣们,此时但凡再多错一步,就得当场脑袋搬家了。 朱元璋径直走到了朱柏的面前。 他的眼中冒着凶光,一股难以言喻的威压,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令他们浑身发抖,两股战战。 尤其刚才说得最欢的杨宪,此时更是大汗淋漓,肝胆俱颤。 他一直跟随朱元璋左右,深得其信赖、依仗,自然最是清楚惹怒了陛下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来说,能被当场赐死,已经算得上是最轻的惩罚了。 朱元璋缓步走到了十二皇子的面前。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由在心中悄悄替他捏了把汗。 他用冰冷的目光盯着朱柏,寒声道:“你想干嘛?” “儿臣……”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大声咆哮道:“咱问你!你到底是想干嘛!”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在场所有人吓得赶紧跪地磕头! 尤其是杨宪、宋濂、方孝孺等人,更是被吓得肝胆俱裂,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很显然,十二皇子不知道是什么地方,触怒了龙颜。 接下来,恐怕将会有大麻烦了! 众人不敢言语,生怕一个不慎,击会被连累,被牵连! 尤其……他们此时的身份,可谓是相当尴尬的。 作为臣子,私底下与皇子接触,已经算是重罪了! 倘若当真要追究的话,那他们还全都是浙东党的主要成员呢! 倘若真要清算起来,那这一笔账又得全算到他们头上。 如此,两罪相加。 其结果,即便不满门抄斩,大概率也是要被流放烟瘴西南的。 正是因为想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是以这些大臣们此时,全都都努力趴在地上,一边瑟瑟发抖,一边暗中祈求。 “父皇,这件事情很复杂的,其实不是父皇所想的那样。” 眼见误会越来越深,朱柏忍不住开口,想要解释一二。 “好啊!既然如此,那也别说咱不给机会。来!说说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元璋的怒意更盛了,死死盯着朱柏的双眼。 “说啊!咱让你说你就说!哑巴了?!” “其实,儿臣只是……是……” 对于朱元璋的暴怒,其实朱柏是能够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可当真要解释起来,却又千头万绪,没法说清楚了。 朱柏眉头皱起。 今天这桩事其实究其原因,当真是复杂得紧! 一时半会儿之间,他还当真没个头绪,不知该从何说起。 况且,以看眼下这情况,朱元璋似乎并没打算给他什么时间,去长篇大论。 所以,还是闭嘴算了,免得火上浇油。 可惜的是,朱柏的这番表现,落到朱元璋的眼中,却有了另外的解读。 朱元璋直接给理解成,老十二这是坐实了他的猜想。 原本心中升起的,对于老十二的那一分好感,此时早已是当然无存! 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失望和愤怒。 他要的是解释吗? 当然不。 事实上,朱元璋也并未打算给老十二解释的机会。 他所要的,是态度! 是老十二必须当中拿出一个认错的态度来! 跪下,说一句“儿臣知错了”,当真有那么难吗? 有吗! 不愿认错。 说明老十二连自己错在哪儿了,都还不知道。 这让朱元璋如何不生气,如何不失望? 朱元璋的耐心是有限的。 见老十二依然站在原地,不为所动。 他算是彻底失望了。 于是,一声冷哼过后,便愤然拂袖,怒意森然地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走得十分决绝。 根本就没打算给朱柏任何的机会! 看着朱元璋远去的背影,朱柏心知,这下误会大了。 朱元璋离开良久之后,众人这才稍微缓过劲儿,从地上默默爬了起来。 而后,杨宪等人,便好似逃瘟神一般,慌忙同朱柏告辞了。 走得那般匆忙,他们甚至连衣服上的浮土都来不及拍掉,更别说整理好仪容仪表了。 此时,每个人的心里,都不约而同升起了一个念头:湘王的这处府邸,往后恐怕都没机会再来了。 对此他们颇为惋惜。 但最是惋惜的,却并非此事,而是十二皇子本人。 有如此天纵之才,却因为触怒了龙颜,怕是往后的处境,会变得异常艰难了。 千言万语,最终都全部化作了心底一声深深的叹息。 ……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一卷黄尘滚滚,骏马已然飞驰而至应天府城下,但见人影一晃,手中多出一枚金灿灿的令牌。 来将背插三面红旗,大声喝道:“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