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毕竟,倘若没有湘王殿下的未雨绸缪,没有事先在北部疆域修筑九座军镇进行防御。 那么蒙古鞑子们,便可凭借着胯下神骏,肆意在大明国土之中驰骋、掠夺。 倘若当真如此,那受苦受难的,自然就是北疆的百姓们了。 湘王殿下的这番举措,简直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如此大的贡献,那自然是当得起太子这个赏赐的。 之所以方才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主要还是因为这桩事情太过惊世骇俗了。 太子之位,毕竟是早就已经注定了的。 这桩事情能且只能是太子殿下朱标,由他亲自来提出。 只要换做是在场任何一个人,那就是欺君罔上之罪,大逆不道之言,是无君无上的表现,是会被即刻拖出去斩首的重罪。 所以,这便是为什么刘伯温迟迟一言不发的原因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太子朱标的这一席话,彻底将朱元璋说得沉默了。 他听完了太子朱标的话,不由低头沉默良久,却始终没有多说一个字。 此时朱元璋的表情晦涩难明,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想些什么…… 皇宫的大门,再一次洞开。 但这一次,领头的却不再是吴伴伴,而是太子朱标。 跟随在太子朱标身后的,也并非是宫中宦官,而是朝中重臣! 不单单是方才跪在勤政殿前的诸位,甚至连未曾到场的众人,文武百官齐齐到场! 所有人,跟在太子殿下的身后,一路浩浩荡荡走着。 这种阵仗,看得应天府的老百姓们一个个都瞪大了双眼,脸上写满了震撼。 倘若要说之前见识那道圣旨,还可以说是仪仗惊人,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现在这种阵仗,那可真的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甚至比之前的圣旨仪仗,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百姓们就算再怎么愚钝,一天之内连续经历了这两次远超常态规格的仪仗,也心里明白,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寻常事情。 今天这事儿不对劲,很不对劲! 尤其,先前发圣旨的时候,出马的全是宫中的大太监,这就已经很不对劲了。 现在呢,更是满朝文武齐齐出动。 话又说回来了,这种格局,可是只有在觐见当朝天子的时候,才能让文武百官一起出动吧? 在这种时候,由太子殿下亲自带队,去往湘王殿下的方向而去。 怎么想也想得到,这肯定不是什么善茬儿啊! 甚至于想得更加夸张一点儿,这应天府的格局会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那都不好说,也说不好! 第(2/3)页